往期精选
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98——学做仁中人
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都需要被尊重,作为学校教育,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学生社会属性发展的引领,因为公共价值总是更引发关注,但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在其中。这就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“德智体群”中关于“群”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策略。
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谱系中,“公德与私德”构成阴阳辩证,在更大的框架里,“德”和“群”也是“一阴一阳”合一的两个部分,“德”更主张个体的修为,“群”更关心身在天下的作为,两面一体,不可分开。
说到“群”,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,比如孔子那里的“党群”之辨,以及现代人所主张的个性、自我,但是,不可否认,当一个人努力修身,甚至“反求诸己”的时候,最终还是要实现“达人”“立人”“安人”的,这里的“人”在中国文化里既不是指的“我”,也不是“他”,而是“大家”。
对于《论语》中的“群”,《说文》曰:“群,辈也。”有秩序、伦常之辨。因此,这里我们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“群”就不仅仅是皇侃所注疏的“三人以上为群居”的量的概念,而是人生的质的表达。
15·17.子曰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。”
曾仕强教授说:大家有机会聚集在一起,就应该珍惜这样的机缘,谈论一些有意义,有价值的事情。增长见识,良性互动。这样的群居生活,才有正面的作用。由此可见,“群”不是最主要的,最主要的是处于“群”中的人的行为、态度。
15·22.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
曾仕强教授说:君子庄敬自守但不与人争执,合群但不与人结党营私。这就是说:要做到外貌庄重温良,内心坚持自己的信念;和别人相处,和谐合群,并不结党营私而违背道义。对自己的外形态度和内心修养,必须严加要求。
17·9.子曰:“小子何莫学夫诗?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
夫子怃然曰:“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。”
这句话的核心是阐述《诗经》的教化作用,其中也谈到了关于“群”的概念:陶冶合群性情,抒畅个人的忧怨。尽可以侍奉父母,远可以事奉君主。但是后一句最为关键:孔子怅惘地叹息说:“(人)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,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?假若天下有道,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(现实活动)了。”这也正是儒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核心思想。
4·1.子曰: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之?”
曾仕强教授说:做人的道理,有如住居住的处所一样。彼此讲求德行,互助互惠,对全家老少,是一种难得的福分。而对个人而言,是要有所选择,选择有仁德的一起,才是好的。看来,在一种选择过程中还要实现自己的仁德。这才是“仁”。
4·2.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曾仕强教授说: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,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。仁德是天生有道德的人,认为道德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。智者知道仁的好处,也能行仁,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。这就是,善用我们的理智来指导我们的感情,借助于知识,先利仁而后安仁,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效能。当今知识时代,大家重视知识,更应该借由知识的充实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
17·6.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。”
“请问之。”曰:“恭,宽,信,敏,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
五种行为构成天下的“仁”,曾仕强教授说:谦恭不致招来侮辱,宽厚才能得众,诚实令人信任,勤敏就会成功,慈爱使人乐于效劳,但都必须合理。我们要把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当做自我修持的五种项目,在日常生活中实践,并深入体悟其中的道理。
所以,“群”的观念来源于儒家学术,是中国学问的一部分,也是积极入世,“内圣外王”的基本支撑,由此看来,“群”也不仅仅只是指向于外,也包含对自我的理解和领悟。因此,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将“群”的教育进一步细化为:“孝悌、爱国、大同”,这是向外的,大致是属于“阳”的,就是“五伦并举”,是中国文化的核心;“自强、克己、悦己”,这是向内的,大致是属于“阴”的,就是“悦纳自己”,是儒家乐感文化的体现。“仁者爱人”,爱他人、悦自己,我们将逐步展开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“群”育的实践。
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
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